找到相关内容1483篇,用时2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香港理工大潘宗光校长在陕师大举办佛学讲座

    的深刻体认,体现了从经济学的管理到人文管理的升华,体现了将"色"与"空"相互融合"悲"与"智"同等注重的管理智慧等极为深刻的思想,并用《杂阿》中的"四马喻"阐述了潘校长结语"要想做好一个领导人,...

    高磊

    |潘宗光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4/1906563642.html
  • 佛说受罪苦三人堕地狱的因缘

      《杂阿》中,目犍连尊者对勒叉那比丘说:“我刚才遇见一个身躯庞大的众生在虚空中行走,炽热铁丸不断从身体出入,他边走边啼苦嚎叫,痛苦逼切,样子非常可怜。又见一人,舌头又长又...僧宝无量无数,所以罪过极大。《观佛三昧》说:“盗僧蔓物者,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罪。”《方等》华聚菩萨说:“五逆四恶,我亦能救,盗僧物者,我不能救。”所以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戒盗|因果|盗戒|不偷盗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1457548337.html
  • 人身难得的教证

      如果有人想:“以什么教理说明人身来之不易呢?”大慈大悲的佛陀在《杂阿》、《花丛》等大乘经典中,通过比喻进行了宣说:如果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大汪洋,汪洋底下有只双目失明的盲龟,一百年...向往解脱的人到底有多少?万分之一、百万分之一也没有吧。故佛陀在中的比喻,是说真正修持善法、了知今生来世的人身相当难得。   另外,《阿难入胎经》中也比喻道:如以芥子撒向一根针,能穿过针眼的芥子基本上...

    索达吉堪布宣讲

    |人身|轮回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01060013192.html
  • 丑闻——佛教故事

    有所悟,遂改变心意,不想自杀,专心求道,最后果然除断烦恼,证得阿罗汉。   《杂阿第五十》   自:佛教故事会 ...

    佚名

    恶口|谣言|忍辱|自杀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2/20401119828.html
  • 思惟欲为根本苦

    表现欲)、饮食欲、睡眠欲、升天欲等,一一展开,欲海无边,欲境无量。   四、欲为苦本   《法华经》说:“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”《杂阿》说:“若众生所有苦生,彼一切皆以欲为本。”《增一阿》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悲心|苦|观修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08492420718.html
  • 欲为三界众生一切痛苦的根本

    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”《杂阿》说:“若众生所有苦生,彼一切皆以欲为本。”《增一阿》说:“欲生诸烦恼,欲为生苦本。”   三界众生都想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苦|欲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01535826772.html
  • 佛教与现代社会——以缘起论为中心

    就是“缘起“(梵语pratitya-samutpada)。缘起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万事万物由因缘而生起的,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灭变化,都得靠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。在《杂阿》中给缘起的定义是: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”[《杂阿》卷十,大正藏第二册,第67页。],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,一切的一切不能脱离因缘和合的法则。“因“是构成一切法的主要原因,“缘”是此外的...

    理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2939314.html
  • 判定《阿》部派归属牵涉的难题

    到公元第五世纪,所译出的是法藏部所属的《长阿》二十二卷三十(佛陀耶舍(Buddhaya'sas)译,413 C.E.)与新的根本说一切有部(后世的说一切有部)所属的《杂阿》五十卷一三六二(...。这是因为一般学者几乎仅从非《阿》的经论去寻找可当做简别标准的项目,反而甚少照顾到《阿》本身的完整性。由如此偏颇的处理方式,结果造成至少二种偏颇的现象。一者,例如,若把《杂阿》一页一页翻阅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547479.html
  • 净化人心

    犯罪,不会受到谴责,不会有痛苦的后遗症,而能增加自他和乐与幸福。   二、有惭愧心。因有惭愧心的保护,拒绝做不该做的事,若做错事,则知错能改,不强辩或一味掩饰。《杂阿》第749说:“若起明(分别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3248834.html
  • 厌离

    厌离  /明法比丘  厌离(nibbida)是厌恶常、乐、我、净的颠倒,厌恶贪嗔痴的纠缠。在阿谈到厌离是:“当观色无常,如是观者,则为正观,正观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尽,喜贪尽者,说心解脱。”(《杂阿》第1),如此观察、厌离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得心解脱。又说到:“色无常,无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,……圣弟子如是观者,厌于色,厌受、想、行、识。厌故不乐,不乐故得解脱。”(第9)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050314.html